- 首页>
- 风采
从军营到乡村:“兵支书”姚晓峰的“舍”与“守”
清晨五点半,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太安镇焦坪村的老年食堂飘出饭菜香。75岁的留守老人何建国端着热乎的小米粥,看着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笑着说:“晓峰这娃,比亲儿子还上心。”
他口中的“晓峰”,正是焦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姚晓峰——一位带着九级伤残证,却把乡村振兴“担子”扛得稳稳的退役军人。
姚晓峰服役期间参加军事训练
退役不褪色,铁肩勇担当
2020年的焦坪村,是太安镇出了名的“老大难”:村里的生产路坑洼难行,自来水时断时续,多年欠账像座大山压得村干部喘不过气。镇党委在村党员花名册里翻到姚晓峰。这个1981年出生、曾在兰州军区47军某旅服役5年的老兵,当时正靠着一辆运输车跑运输,年收入稳定在十多万元,是家里的“顶梁柱”。
面对镇党委的动员,姚晓峰彻夜未眠。一边是妻子“家里离不开你”的眼泪,一边是村民“盼个好带头人”的眼神。
“部队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服从命令,敢啃硬骨头’。”他最终做出了选择:卖掉运输车,带着全部积蓄回村。有人说他“傻”,放着好日子不过,来接“烫手山芋”,他却拍着胸脯说:“我是党员,是军人,关键时刻就得站出来。”
新官理旧账,乡村换新颜
刚上任的第一次村民大会,姚晓峰就被“问”住了。“姚书记,村西头的路啥时候修?”“自来水隔三岔五就不来,管不管?”“村里的文化广场到底啥时候修?”……面对积压多年的“旧账”,他把部队里的“台账工作法”搬到村里,墙上挂着“问题清单”,每条后面都写着责任人、具体措施、完成时限。
姚晓峰进行普法宣传
为了筹钱修路,他带着村干部跑部门、找赞助,白天蹲在工地盯进度,晚上挨家挨户做协调。半年后,6.9公里长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各家的田间地头;今年上半年,村民盼望已久的心头病也终于解决了——水网改造项目落到实处,清澈的自来水从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里流出来。
两年时间里,焦坪村闲置的文化广场翻新成了健身乐园,新建的公厕干净整洁,村口的杂草堆变成了小花园。村民们说:“晓峰来了,村里像‘换了个魂’。”
既鼓了腰包,更暖了人心
“乡村振兴,不能只修房子,得让大家腰包鼓起来。”姚晓峰盯上了村里的“宝贝”——海拔1200米的山地适合种高山冷凉蔬菜。他带着村民去邻县取经,请来农技专家手把手教技术,还注册了“老焦坪”商标,把村民种的白菜、萝卜卖到了全国各地。蔬菜成熟时,村民们高兴地望着一辆接一辆的拉菜大货车,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如今,村里的蔬菜基地从300亩扩到1000亩,村民们再也不用去外地打工,家门口的菜地解决了上百人的就业问题,村民年人均增收近万元。
他为独居老人代缴电费,给困难家庭孩子凑学费,发动在外的村贤捐款助学,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那个全年无休的老年食堂。
焦坪村的老人们在老年食堂前合影留念
2022年,看到村里留守、失能老人吃饭难,姚晓峰决定筹办老年食堂。他带着班子人马外出考察,没场地,就把闲置的老单位房改造成餐厅;缺资金,就跑遍所有相关单位协调。从开业那天起,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节日假日,食堂的门从没关过。食堂每天营业12小时,60岁以上老人村里补助1/3餐费,70岁以上老人村里补助1/2餐费,80岁以上老人村里补助2/3餐费。冬至、重阳节,姚晓峰带着村里的志愿者在食堂包饺子,上百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团聚。
这件事传开后,连邻县的人都来“取经”,而姚晓峰总是笑着说:“老人们开心,比啥都强。”
姚晓峰与老人们共同包饺子
如今的焦坪村,蔬菜基地长势喜人,老年食堂笑声暖,曾经的三类村成了县里的一类村。姚晓峰的办公桌上,还摆着当年在部队获得的“优秀士兵”奖章和三等功奖状。他说:“军装脱了,但军人的本分不能丢。守着焦坪村的老老少少,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就是我现在的‘军功章’。”
(丁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