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风采
新战场的军功章:退役军人李方根的乡村振兴“冲锋路”
迷彩服的褶皱里还残留着军营的硝烟味,掌心的老茧却已沾满乡土的芬芳。退役军人李方根,把在部队熔炉里淬炼出的钢铁意志,化作扎根西营镇高桥村的坚韧脚步。
如今身为安康市白河县高桥村党支部书记的他,用军人特有的雷厉风行与赤诚担当,在乡村振兴的版图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坐标,成为乡亲们心中最可靠的“领头雁”。
转身 从训练场到种养场的“集结号”
2016年退役后,李方根一直在外打拼。2018年,村“两委”带着乡音的召唤穿越山海,彼时高桥村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亟需新鲜血液注入。他望着手机里村干部发来的村级规划图,毅然打包好行囊,把在外打拼积累的经验与资金,悉数带回了生养他的故土。
“在部队摸爬滚打的那些年,教会我最要紧的就是‘迎着困难上’。”李方根摩挲着掌心的老茧,眼神里泛起回忆的光,“2018年刚回村时,看到坡地荒着、年轻人闲着,夜里都睡不着觉。光急没用啊,得甩开膀子干。后来就琢磨着带大伙儿搞种养合作社,就想让泥土里长出金疙瘩,让乡亲们的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李方根的种养殖基地已热闹起来。翠绿的辣椒挂满枝头,紫莹莹的茄子压弯藤蔓,五百羽跑山鸡在林间扑棱着翅膀,啄食着晨露浸润的草籽。基地东侧的围栏里,几只鸵鸟昂首阔步,脖颈在晨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兔舍里,肉兔们正窸窸窣窣地啃食着带着露珠的青草。“这些新鲜果蔬和禽畜,一部分直供县城商超,剩下的都端进自家农家乐的餐桌,实现‘基地到餐桌’的无缝衔接。”李方根语气里带着自豪。
冲锋 农家乐里的“民生攻坚战”
“这些兔子虽是笼养,但饲料全是山坡上割的青草、地里收的杂粮。”他蹲在兔舍前,顺手拿起一把草递过去,“就凭着这口天然味,咱农家乐的爆炒兔肉成了招牌,客人来了都得点上一盘。”青砖黛瓦的农家乐藏在竹林深处,这份原生态的乡野风情,配上从基地直送餐桌的新鲜食材,让这里开业不久就成了周边游客的“心头好”。
瞅准乡村旅游的热潮,李方根又给农家乐来了次“大升级”。改建后的农家乐焕然一新,一次性就能接待50位客人。这一改,还顺带解决了4位村民的就业难题,65岁的陈绪枝就是受益者之一。
“现在在李支书的农家乐上班,一个月能拿4000块工资。离家就几步路,既能挣钱,也能顾上家里的老人孩子。”陈绪枝一边麻利地擦着桌子,一边算起了账。
担当 从老兵到支书的“使命传承”
李方根常说,回乡创业的那两年,坎儿没少遇,但村上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帮他协调土地、联系销路。这份温暖,让他心里的那团火越烧越旺,也让他萌生了向党组织靠拢的念头。2020年,他如愿成为高桥村村文书;四年间,从文书到村党支部书记,组织的培养像阳光雨露,滋养着他这棵“庄稼苗”,在乡村治理的田地里扎得更深、长得更壮。
“在部队常听老兵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得当成天大的事来办。”李方根站在村委会的公示栏前,指着上面的民生清单认真地说,“现在虽然脱下了军装,但这份心思不能变,不然咋对得起胸前的党员徽章?”
李方根这股“事事冲在前、件件落得实”的拼劲,像一束光,照亮了身边不少人。高桥村包村干部邹发刚就常被这股劲感染。
“李支书干事那股劲头,真跟在部队冲锋时一个样。他总说‘产业要抓牢,群众的小事更得放在心尖上’,这才是咱党员干部该有的样子,我们都得向他好好学。”邹发刚的语气里满是敬佩。
从保家卫国的铁血战士,到服务乡邻的“当家人”,李方根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践行着“退伍不褪色”的誓言。在乡村振兴这片新战场上,他胸前的党员徽章与肩上的责任,就是最亮的“军功章”
“在部队讲究抱团冲锋,回村干事也是这个理。”李方根望着远处连片的产业园,眼神坚定有力,“我带头搞产业、拓销路,遇到难处了,就想想当年在训练场上,怎么咬着牙突破极限的。军人退伍不褪色,这个‘色’是担当,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决心。我总觉得,只要大家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