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两个退伍老兵的乡村振兴故事
“能办的事情快办、难办的事情想法办、不能办的事情话说清楚”,这是工作队办公室墙上最抓眼的几句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工作队早已与群众打成了一片、其乐融融。“那几个小伙子都很仁义,无论是路上碰见,还是有事找他们,从来都是笑脸相迎。”二组村民唐仕张笑着说。
毛坝河镇文家坪村坐落于西流河畔悬崖之上,这里青山对峙、峰岭遮天,被外界称为“小阿土列尔”。宁强县委统战部驻村工作队三位队员分别属于70、80 、90 三个不同年代,驻村第一书记崔剑波,队员李红宁、丁成伟都是军人出身。在派出单位酝酿人选之际,他们主动请缨驻村帮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军人的本色,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彰显老兵担当,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守护员。
守初心 担使命 情定文家坪村
“家国装心中,退役不褪色”。李红宁是工作队中最年长的驻村工作队员,虽然退伍回到地方将近30年,但时刻未曾忘记自己当过兵、入过伍,始终保持着迎难而上、勇担重担的军人本色。在工作队轮换中,他主动要求到基层锻炼,放弃了按部就班的生活,远离了白发苍苍的年迈父母,把清瘦的身影留在了西流河的山山水水,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老李”。“ 一日为军人,终身有军魂。很庆幸组织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必定倍加珍惜、不负所望。”李红宁说。
对于曾立过功的丁成伟来说,尽管刚刚退伍转业,但农村工作令他格外着迷。当他听说部门轮换驻村工作队员后,毅然向单位表明决心,立下军令状。“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离军不离党,这是最低要求,乡村振兴就是我的新战场,我会继续发扬部队优良的作风,展现老兵的担当。”丁成伟说。据了解,在役期间,他参加过08年奥运安保、处突维稳、森林灭火等重大专项任务,作风优良,荣立三等功1次,先后8次荣获嘉奖。
于大处着眼、于细处着手
每个驻村工作队就像一星火种。入村以后,他们充分发挥军人的优良作风,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边远小组、脱贫农户、田间地头、施工现场、防控卡点、产业基地是他们操心最多、去得最多的地方。
去年隆冬的一个傍晚,工作队在遍访结束回返村委会途中,偶遇一对母子焦急地等待着便车,在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孩子突发疾病。工作队随即决定护送母子到天津医院就诊。在天津医院查诊后,医生建议尽快将孩子送往市中心医院治疗。由于考虑到孩子病情的复杂性,工作队主动与市中心医院沟通联系和预约挂号,保证了就诊及时。
“安装路灯后,晚上这路上可亮了,邻里之间吃完饭可以坐在一起拉家常了”“现在不管多晚,都能随时出来散散步”“我们可以在广场上锻炼身体了”“盼了几十年的事情,终于盼来了。”
信任源于将心比心,也来自于踏实肯干。驻村以来,工作队邀请县中医医院专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们“上门评残” 2次10余人,为2名贫困大学生争取善款7000元,美化村主干线2000余米、修复损毁灌溉水渠2000米,建成塌方路段保坎30余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拓宽产业道路500余米,新挖排水沟渠200余米,硬化村级活动场所300余平米。
这组数字的背后,凝聚的是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辛勤付出和责任担当。截至目前,工作队累计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0余个,于细微之处替百姓排忧解难,用具体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既然来驻村,就要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住进群众的心里。”这是驻村工作队员们始终牢记于心的一句话。
产业引领,百姓日子“火”起来
“驻村工作队来了,产业起步了。”村支部书记王均文说。“今年水稻长势良好,丰收有望。”唐仕孝用手指着绿油油的水稻田说道。在文家坪烤烟种植基地,务工群众正在除草除虫,忙得热火朝天。据了解,这只是该村应对疫情助增收的缩影。
文家坪村人口多、良田少,地势海拔高,群众发展产业信心不足。群众增收主要依靠到山西、青海和新疆等地建筑务工,土地多以种植玉米、土豆和大豆等农作物为主。在常态化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活动中,协助村两委有序输转劳动力320余人,培育产业大户2户、建成烤烟产业基地1个,先后提供就业岗位230余人。同时,鼓励留守人员发展“五小经济”,基本实现了家家有小养殖、户户有小种植。此外,依托公益岗位开发、消费帮扶、兜底保障和临时救助等措施,助力群众持续增收。
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从军营到田间地头,2名老兵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情怀和担当,在践行军人价值的路上勇往直前,用行动诠释了军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通往未来美好的道路上,文家坪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必定笃行不怠、踔厉奋发,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