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灯号丨首任“国旗班”班长的情怀故事
前不久,编辑部远程连线采访了一位曾在北京卫戍区某部服役的老兵——徐州彬,在与他不断深入的交谈中,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也随之缓缓揭开。
能像张思德一样忠诚奉献警卫事业是我们一辈子的荣耀”
徐州彬出生于解放战争年代,从小就接受党的教育和熏陶,一颗参军报国的种子也在心中慢慢生根发芽。1964年12月,他怀揣向往已久的参军梦,踏上了前往广州军区的火车,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1968年5月初,恰逢北京卫戍区在原广州军区选调警卫战士,徐州彬放弃提干机会向连队党支部提出申请,毅然决定前往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服役,经过层层筛选,徐州彬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警卫战士。
“卫戍警卫部队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跟随在党中央、中央军委身边,能像张思德一样忠诚奉献警卫事业,是我们一辈子的荣耀。”徐州彬至今仍清楚记得,“做忠于党、忠于毛主席的张思德式警卫战士”是他来到警卫部队的第一堂课;下连后,他主动向战友们宣讲张思德长征途中“冒死尝百草”、“泥潭救人”、“勇夺机枪”等英雄故事,在战友们心中树立了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模形象。
“护卫国旗、践行使命、重于生命”
据徐州彬介绍,1968年8月1日,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接上级命令,徐州彬所带的警卫班从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接过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光荣任务,全班战士经历了升降国旗由地方负责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的重要历史时刻,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班、第一岗的国旗守卫者。“护卫国旗、践行使命、重于生命”的精神始终镌刻在徐州彬一班人心中,1969年6月的一个中午,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冰雹,正在执勤的“国旗班”战士党义全纹丝不动,依旧坚守岗位,回到班里才发现头部多处被砸伤,这种视国旗重于生命的精神受到团部通报表扬。
作为“国旗班”首任班长,徐州彬深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圆满完成升降国旗任务,全班同志反复研究推敲升旗时间、奏唱歌曲和行进路线,制定了《升降国旗规定》和《时刻表》;利用休息时间查阅记录日出、日落时间,严格规范队列动作,力求以最高标准完成每一次升降国旗任务。无论风霜雨雪、天寒地冻还是骄阳似火,在徐州彬心里从来没有“退却”的想法,最终带领全班战士以零失误、零差错圆满完成了1年4个月的升降国旗任务。
“国旗飘扬起来,祖国就在心中”
“为了这面国旗,我们战严寒、斗酷暑,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我们都未曾离开一步。”曾经服役于北京卫戍区某部首任“国旗班”班长徐州彬及其战友胡清泉、牛元明,先后受邀来到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梅家坪镇社区和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单位,向师生和党员干部讲述北京天安门广场国旗故事,宣扬国旗精神。作为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的一员,他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退伍后数十年如一日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批青少年。
在一次教育现场,他们分享护卫国旗的感人事迹后,向学生们展示了珍贵藏品和照片,讲述了他们背后的故事。会后,三位老兵与学生们促膝交谈,积极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鼓励大家听党话、跟党走,认真学习,立志成才,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他们对事业的默默坚守、对国旗的执着热爱深深打动了全体师生。
“国旗飘扬起来,祖国就在心中。”每逢重大节日,徐州彬与战友都会在家门口挂上一面五星红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崇敬。路过的年轻人纷纷驻足观看,那不仅仅是一抹国旗红,更是千万中国人的爱国情。
欢迎知道更多故事的老首长们与我们联系,共同丰富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