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驻陕某部帮扶驻地群众脱贫攻坚纪实
“高政委,你来了。你看看我这猕猴桃树长得还行吧。”“不错,好好干,争取今年有个好收成。” 3月30日,高塘镇柿村村民陈勇红正忙着给猕猴桃树浇水,为4月中旬的疏花疏果做准备。看见联勤保障部队驻陕某部政委高海科,他大老远就打招呼。
柿村因柿树多而得名,多年来受耕地资源少、基础设施差等因素限制,2015年,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446人。2016年9月,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将柿村确定为定点扶贫村,并将联勤保障部队驻陕某部政委高海科选为帮扶抓建的主责人。
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
一、扶贫先扶志,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起先我也颓废过,但高政委和咱部队上的同志鼓励我,带我去河南省兰考县参观学习,组织我参加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站在自家20亩猕猴桃示范园里,柿村刚刚脱贫的村民郭铁栓满脸笑容。
“前几年的光景不好,让娃受苦了!我和他爸年龄大又常年患病,儿媳妇身体也不好,娃不仅要忙地里,还要伺候我们……”郭铁栓的母亲拄着拐杖,一边说着一边默默流泪。
“那时候,就想着怎么一天天地把光景维持下去。”郭铁栓接过了话茬,“啥产业咱都不懂,咋个参与嘛!”
“扶贫工作刚开始时真是困难重重,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生怕辛辛苦苦挣的钱打了水漂……”回忆起部队帮扶脱贫之初的情形,高海科记忆犹新。
刚刚进村的几天,村民们半信半疑,认为扶贫只是走个形式、挂个牌子,不会干多少实事。为了改变村民的想法,高海科带头给村民宣讲扶贫政策;指导村委会召开恳谈会,让致富带头人讲述脱贫故事;组织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赴河南省兰考县等地参观学习,帮助他们理解扶贫政策,抓住脱贫机遇,并将学习笔记整理成文字材料,向当地群众宣讲。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没人愿意当贫困户,就像高政委他们经常说的‘一等二看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郭铁栓笑着说,“这不,前两年我写了入党申请书,去年已经转正。我会努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大家共同致富!”
二、产业扶贫兴村富民,脱贫路上携手同行
思想统一了,脱贫致富的热情自然就上来了。但如何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循环产业的现实问题又成了悬在官兵们心头的一件大事。
在高海科的积极协调下,由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投资175.5万元、当地政府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00万元、贫困户自筹资金100万元建设的光伏发电站,如期竣工并入国家电网。自2018年4月至今,已实现当年贫困户连续3次分红,户均收益5000元以上。
63岁的郭更戌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项目实现了他安享晚年的梦想。他说:“从前咱一年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仅光伏项目就能分4000元。”
而让郭更戌更想不到的是,部队还帮助村上建起了网络信息中心,他那两亩多的猕猴桃还未挂果,就有商家通过网络主动找上门来订货,这又带给他一笔不小的收入。除了发展光伏项目,由部队参与投建的160亩清水莲菜生态园扶贫工程,已经开始分红,60亩扶贫柿子林也长势良好。一个又一个扶贫项目,让村民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现在村里党员都争着为脱贫建言献策,并率先示范走村入户结穷亲、交困友,在部队官兵帮助下,我们都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踏实感。”柿村第一书记张亮说。
三、村民在家享受三甲医院服务
“高政委啊,要不是你们,我还真不知道自己得了病,你们救了我的命啊!” 3月30日,在华阴市罗敷镇竹峪村卫生室里,73岁的王有姐拉着高海科的手泪眼婆娑。
王有姐说,农村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大都不放在心上。2019年春节前,部队医院的医生带着检查仪器来到村子里义诊,王有姐被查出身体内有个囊肿,医生建议她尽快去大医院做手术。王有姐说:“做手术时医院的医生不停地对我说要感谢解放军,要不我就没命了。”说到这里,王有姐抓住高海科的手感激不已。高海科告诉她:“你回去好好休息。清明节一过,我再安排医生来村里义诊,面对面看一下你的恢复情况。”
村医穆巧玲拿出看病人员登记本说,3年前部队帮助村里建起了具备远程医疗条件的村级卫生室,不仅方便了本村村民,周边村的村民也都慕名而来。在村医的帮助下,村民每周可提前预约,通过视频向部队三甲医院医生进行免费咨询。
竹峪村是高海科所在部队帮扶的另一个贫困村。看到一些村民因病返贫的情况后,部队在柿村和竹峪村建起了具备远程医疗条件的村级卫生室,高海科积极协调部队三甲医院定期开展医疗健康帮扶巡诊,通过医疗基础设施帮建、技术指导帮带、大病统筹保障等措施,帮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村民重新脱贫。年近70岁的孙首茂曾是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村干部,脱贫较早,后因脑梗失去了劳动力,因病返贫。每次见到来家里巡诊的医护人员,他都会激动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你们就是当代的‘白求恩’。”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咱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海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