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随军家属“随来随安置”
近年来,青岛市委强化统筹协调,各军地部门合力共为,探索建立行政事业编随军家属定向安置新模式,按照“属地管理、专业对口、身份一致、就地就近”原则,对符合条件的随军家属全部予以安置。3年来,对来自30余个省、市的189名符合条件的行政事业编制随军家属当年度全部定向安置。
强化制度保障,优化工作格局。一是明确责任分工。由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警备区政治工作部门牵头,驻青部队和地方职能部门分别负责报名、资格审查等手续,接收单位根据安置计划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各环节责任有人担、事情有人办。二是确立工作原则。对行政事业编随军家属安置工作实行计划管理,明确除见习(试用)期、服务期未满等不适合参加安置的情形外,对符合条件的随军家属进行定向安置。每年“八一”前集中办理、年底前完成调动,打通安置工作各个环节堵点。三是完善信息互通。提前对每年的安置需求进行调查摸底,通报相关部门预留编制和岗位,对安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联席会议共同会商解决。
再造安置流程,实现多方满意。一是军人在哪服役家属在哪安置。根据军人的服役地所在区市,就近就地开发相应安置岗位。二是家属什么身份就安置什么岗位。根据随军家属的职业和编制性质,分行政、事业综合、事业卫生、事业教育4个类别组织报名,编制岗位计划。三是军人服役贡献度越高安置越好。以军人的服役年限、职务级别、立功受奖和特殊贡献等情况为主要依据进行考核赋分,突出鲜明的安置导向。
严肃工作纪律,强化政策刚性。一是严格落实“阳光安置”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将安置办法、赋分排名、岗位计划和选岗结果向随军家属和部队公示。二是严格落实资格审查机制,将资格审查贯彻安置工作始终。三是严格落实跟踪督导机制,向接收单位移交家属名册和安置计划,定期督导工作进度,年底前通过“单位自查+逐人回访”的形式,对安置工作进行跟踪落实,形成安置工作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