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专题专栏>推动双拥工作走在前列>
- 双拥典范
鱼水情深35年,王友民一个不穿军装的“老兵”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35年如一日地坚持去做就难能可贵了,而对于双拥这件事,王友民不仅做到了,并承诺要毕生做下去。
10月20日,王友民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上再一次捧回了沉甸甸的证书和奖章。
从“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到“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这对他来说不仅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更是他在双拥道路上的鞭策和激励。这位来自陕西渭南的拥军企业家,从没当过一天兵,却和部队结下了长达35割舍不断的情缘。
缘起:一生难忘的恩情
尽管从小就想当兵,但王友民却一直未能实现从军梦。时隔多年,是什么让他走上了拥军之路?这就要从他的“救命恩人”——退役军人李成祥说起了。
1983年,迫于生计的王友民听说去东北修铁路能挣钱,带上干粮和路费就到了东北,天寒地冻的干了3个月却一无所获。回乡途中,他在深山中迷失了方向,饥寒交迫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位穿着黄绿色军裤的退役军人发现了他,并带回家中,管吃管住,分文不取。
“李哥和嫂子把家里的细粮都留给我吃,他们吃粗粮”,王友民回忆起那段日子依然动情,与这对老兵夫妻相处的这段日子,让他对军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打心眼里想和军人靠得近些、再近些。
执着:不忘初心坚守
1985年,王友民迎着市场经济的浪潮办起了印刷厂。凭着诚信和苦干,熬过了创业初期的困难,事业日渐有了起色。
“强烈要求丈夫转业”,这是王友民为部队印刷纸箱时无意间听到的,原来有两位军嫂因为随军后找不到工作,缺乏归属感,和丈夫闹了不小的矛盾。
渭南是驻军大市,经过深入了解王友民对军人生活的现实困难有了认识。他随即召开会议,安排了3名军属到印刷厂工作。随着印刷规模扩大,他陆续解决了驻军单位十几名军嫂的就业问题,还帮助安排军人子女上学。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王友民拥军优属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边关哨所。解决渭南籍在外服役官兵的家庭困难、看望延安八一敬老院的老战士、走访慰问边关哨所、结对资助烈士亲属……他想把一生的热情都奉献给部队。
“目前,我们企业80%的员工都是退役军人及家属,很多还担任中层以上重要职务。”企业越做越大,王友民也越来越忙,但遇到拥军的事儿,他从来不会说“不”。截止目前他累计帮助安置退役军人及随军家属380余名,培训退役军人600余名。“不夸张地说,在渭南各县区,都有从我们企业走出去的退役军人!”
“拥军不只是慰问一种形式,要与时俱进,多做实事。”多年来,从安排退役军人就业,到科技拥军、文化拥军,王友民不计回报、一往无前。
情怀:勇于担当付真情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席卷大半个中国。疫情就是命令,责任意味着行动。王友民的容厦物流作为渭南市及周边区(县)的物资中转枢纽,担负着艰巨的医疗、生活物资供应保障任务。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爱心拥军企业家,他为渭南市红十字会捐赠价值9万元的医药防护物品,带领集团员工走访慰问解放军驻渭某部、武警渭南支队等驻渭部队的一线官兵,为他们送去了医药用品。
并邀请军旅著名书法家书写数百幅书法作品,谱写英雄赞歌,捐赠给支援武汉一线的驻陕部队医护人员,彰显了“病毒无情人有情,勇于担当付真情”的拥军情怀。
无论是拥军优属,还是扶贫济困,他总是奔走在第一线。从最初为军人解决家庭困难,到帮助革命老区贫困家庭走上致富之路,再到定期捐资助学、修缮烈士陵园……王友民说,坚持把双拥这件事做好,就是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初心不变,笃定前行。这次获得全国表彰,更加激发了王友民的拥军热情。
回首35年双拥路,王友民感言:“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我一定会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与时俱进,多做实事。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多贡献,我们都责无旁贷!”